媒体看有色 中国工业报报道:我国钛工业资源自给率偏低,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交流合作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24-11-04 | 浏览:11016 ]

钛被誉为“未来世纪的金属”。近年来,中国钛工业呈现出稳步增长并持续优化的态势,各类主要产品产量与需求量连创新高。10月16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独联体国际钛协会等单位指导,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宝钛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中国—独联体钛工业发展论坛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

与会嘉宾一致表示,钛在多个各行各业应用广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钛在城市管网、医疗装备、食品制造等领域的应用还将不断拓展和深化。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钛生产国和消费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钛产量和需求量连创新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钛工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港澳宝曲资料大全


科技创新推动钛工业应用领域拓宽

钛产业是推动尖端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原材料产业,在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经济及科技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钛工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中国钛工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推动了钛在传统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拓展应用,并深耕个性化、大众化、多样化应用场景,钛制日常消费品应用,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段德炳在会上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有色院院长张平祥表示,钛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独特优势,在航空、航天、舰船、核工业、医疗、环保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钛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3年,中国钛矿产量达到324.7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7%;海绵钛产量达到21.8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63%;钛材产量15.9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64%;钛材消费量14.8万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9%。钛作为战略性稀有金属,以其高强度、低密度、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生物医疗等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钛及钛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钛合金因其强度大、重量轻、耐热性强,被用于飞机的大梁隔框等结构框架件,及锻造钛风扇、压气机盘和叶片、发动机罩、排气装置等部件的制造,不仅可以延长飞机使用寿命,还可以减轻自身重量,同时提高飞机的飞行性能,降低能耗;在航天工业中,钛合金也被广泛用于制造各种压力容器、燃料贮箱、紧固件、仪器绑带、构架和火箭壳体等。

在舰船制造与海洋工程领域,钛的应用同样广泛。钛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高强度和低密度等特点,是制造舰船和海洋工程设备的理想材料,被用于制造核潜艇、深潜器、原子能破冰船等各类舰艇,以及螺旋桨推进器、鞭状天线、海水管路等舰船设备。在海洋工程中,钛还应用于海水淡化、海洋石油钻探、海洋热能转换电站等领域。

同时,在化工与石化工业领域,由于钛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钛成为制造各种化工设备的首选材料。在汽车制造中,钛被用于制造连杆、曲轴、挡圈、气门等零部件,可以减轻汽车重量,提高燃油效率;在摩托车制造中,钛可以提高摩托车的性能和耐用性。钛还被用于制造铁路车辆等交通工具的零部件。

此外,在医疗领域,钛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建筑领域,钛的应用发展速度加快。在生活用品领域,钛还被用于制造厨具、杯壶、小家电、眼镜架、手表、电脑、照相机外壳等生活用品,高尔夫球杆、羽毛球拍、网球拍等运动器械。在能源领域,钛合金能广泛应用于氢燃料电池中钛双极板、水电解制氢的电解槽等;在地热能源开发中,钛被用于制造冷凝器、汽轮机、泵等设备,可以提高采热实收率并延长地热井的寿命;在热能和核能发电装置中,钛制成的冷凝器和热交换器使用寿命长达40年之久。

对于未来中国钛材需求的预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安仲生表示,化工仍是用钛最多的领域,航空领域将是最有潜力的增长点。此外,海洋用钛潜力巨大,但需要大力推广。值得关注的是,冶金、电力行业用钛量将增长缓慢,3C、日用品、空调领域或成新增长点。

多方协同解决行业面临问题

在肯定我国钛工业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钛工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产量和消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但仍然面临着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低端产品过剩、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挑战。


“当前,我国钛工业面临资源自给率依然偏低,冶炼端产能增长依然明显高于加工端,钛材加工端扩张周期与行业周期不同步等问题。”安仲生分析称。

安仲生进一步表示,近几年我国所需钛矿的35-40%来源于进口,虽然国内加大了对钛矿的开发力度,但仍然摆脱不了钛矿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冶炼端产能增长依然明显高于加工端,新建EB炉、VAR炉均较多,导致钛锭冶炼能力超过下游需求,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此外,钛材加工端扩张周期与行业周期不同步需求端增速明显低于供给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产能过度超前建设,企业或将面临较长时间的发展期。

记者梳理发现,从全球范围看,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具体表现在原料价格虽然稍有回落但仍处于高位,国内下游冶炼加工企业面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售价不断下行的巨大压力。

从国内看,2023年,在冶炼端,高钛渣、海绵钛企业的经营情况明显转差。高钛渣企业几乎全年处于保本经营状态,部分企业因产品售价过低被迫停产。随着下游用户自建高钛渣产线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传统高钛渣企业的市场空间不断被压缩。海绵钛行业产能相对过剩的问题在2023年2季度开始显现,产品价格大幅下滑,部分企业出现产品价格倒挂现象而被迫减产停产。受国内产品价格下滑影响,出口订单价格与国外企业售价也存在一定差距,2023年年末价差扩大到1万元/t以上。

对此,安仲生曾表示,要继续加大资源保障工作的关注度。“虽然我国钛矿产量逐年增长,部分企业在沸腾氯化法生产海绵钛、钛白粉的技术工艺上取得初果,但基础研究及过程控制能力不足,生产、检测装备水平有待提升,高端应用的技术储备不足等问题依然需要长期持续投入才能逐步解决。”安仲生说。

在安仲生看来,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三方合作,促进成果转化。未来我国产学研三方的合作更加紧密,尽快完成先进技术成果的技术转化,进而实现产品品质的快速提升。

此外,他还表示,要加快冶炼产品国内外标准对接,促进相关产品出口。随着国内冶炼加工能力的扩大,海绵钛、钛锭产品的出口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压力。但在出口过程中,部分产品面临国内外质量体系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建议国内有能力的企业关注国外市场变化,加强与国外客户的沟通对接,有针对性的生产符合国外需求的产品,扩大出口规模。

对此,宝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何书林介绍,近几年,宝钛集团主导制定的《钛及钛合金命名系统》等4项国际标准先后发布实施,填补国际空白;研制的多项钛材专用熔炼、生产装备,有效提升了钛产业发展水平。同时,持续创新技术、引领需求,开拓了新能源、3C电子等众多新领域市场,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对于目前我国海绵钛行业迅速增产,竞争态势加剧,加之市场客户对海绵钛“质”与“价”的要求,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姜建伟表示,这将倒逼上游海绵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一是现有克劳尔法生产技术提升及装备升级;二是研究新的冶炼技术与方法,实现短流程、低成本、高效率,从而实现海绵钛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交流合作助力产业蓬勃发展

中国与独联体双方钛协会一直秉承服务企业、促进行业发展的宗旨,积极发挥服务、协调引领作用,搭建多种交流平台,聚焦科技创新及应用领域拓展,关键技术和装备不断取得突破,钛产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了解,独联体国家拥有丰富的钛矿资源,拥有完整的钛材加工产业链,在全球海绵钛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在钛材加工制造工艺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独联体钛协会会长AndreyAlexandrov在会上表示,在独联体国家,钛被评估为一种有前途的结构材料,可确保各行业的科技进步,独联体国家钛工业发展,资源优势突出,产业链完整,研发水平与产业化技术基础扎实,钛材高端制造与高端供应享誉全球,因此,他强调,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全球钛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西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孟浩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中国钛工业发展迅猛,陕西省的钛产业发展在研发以及产业规模均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在高端应用领域具有绝对优势,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陕西更是把培育千亿级钛及钛合金产业创新集群作为推动陕西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

孟浩介绍,西安市钛及钛合金产业链企业在技术、装备、人才上也具有领先优势,目前已形成以西部超导、西部材料为行业龙头的钛及钛合金产业中游企业群,以西航公司、中航西飞等为龙头的产业下游企业群,也聚集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一批钛产业研究和教学的高校集群,产业链条完整高效,产业发展健康有序。

作为中国钛工业的摇篮,宝鸡市形成了以宝钛集团为龙头,以拓普达钛业、永盛泰钛业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以600多户相关企业为配套,以国家钛材检测中心、西北有色金属宝鸡创新研究院、宝钛新材料研究院、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平台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支撑,集钛熔炼、加工、制造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陕西省宝鸡市委常委、副市长高宏真致辞时表示,2023年,宝鸡市钛材产量近7万吨,全产业链实现产值640亿元,钛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钛及钛合金产业2019年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2022年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与独联体国家海绵钛、钛材产量合计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双方的深度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在全球钛工业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还将推动全球钛工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中国与独联体钛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双方企业的互利共赢,为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全球钛工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仲生表示,钛民用产品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新动力,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中独间合作空间广阔,例如在民航客机等领域,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力争打破现有垄断格局。

段德炳建议从三方面加强合作:一是加强人文沟通,促进优势互补。二是强化共商共建共享,促进模式创新,推动钛产业合作提质升级。三是深化社会组织合作,发挥协会商会作用,搭建高水平互动平台。

(中国工业报记者曹雅丽)